top of page
  • Instagram
教育,是每個世代的集體記憶,而台語又如何出現在當代的教育環境中呢?
因為考試用不到,那考試用不到,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考科的學習,所以就會包含國語、英文、數學,甚至連學音樂都比學閩南語還來的重要,那相對的,慢慢的,家長這一塊沒有特別去重視,需求面沒有那麼急迫,慢慢式微是必然。

蘆洲仁愛國小 閩南語召集人
澎瑞宏 老師

因為台語已經面臨到一個人家說的存亡的危機,那個關鍵時刻了,所以這就是覺得一定要有這樣子的一門課,有專門的時間讓他來做一些教學,然後在才能繼續來維持他這樣子的一個語言能力,當然是有它的必要性,相對的可是排了之後,真的對孩子幫助有多大的問題,他現在像我覺得現在還是一樣,雖然我們都知道很重要,可是孩子學了之後,他回家,有沒有在練習有沒有在使用?

 

變成上課歸上課然後,回家之後呢?他也不見得聽得懂阿嬤所講的,可能一些關鍵詞他還猜的出來,可是相對的,阿嬤一整句的或電視劇的那些長串、篇幅比較長的那些用詞,用句可能還是聽不懂。

 

在新課綱的推動,主要還是要教育家長,其實很多台語或客語家庭也好,有的家長會遷就於孩子,他原本的母語不是國語,像方言,他們覺得孩子聽不懂,會跟他造成隔閡,所以家長主動把它變成國語,用國語來溝通,就慢慢的淡化了使用母語的機率跟頻率。為了讓孫子為了讓孩子聽得懂而遷就,可能本身就放棄了母語的使用是比較可惜的。

母語本身是我們的母親,是傳承下來的一種語言,那不應該是被消失或被忽略的,那這個母語要怎麼樣繼續去傳承?

其實當然你說很多學者覺得不能讓母語消失,應該要積極努力的去復興,或者是去讓它變成日常的一種語言,那相對的,你很多孩子是我就是用不到,生活環境就是用不著。回家之後沒在講,那變成說家長也不會去特別去跟他用閩南語來做溝通,所以就無法變成一種溝通的語言。

我們現在出國去,因為亞洲人外表看起來差不多,你要怎麼讓人家知道你是台灣人,我們都一定要特別說。那為什麼韓國人不用?日本人不用?因爲他說韓國話,說日本話。韓國人說韓語,越南人說越南話,我們說什麼?

國立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

許慧如 教授

七八十歲的台灣人,台灣就是他的母語。所以不需要說,不應該說,他們很會說,就是台語,就是他們的語言,但是他們過去六七十年的習慣,還有他們的經驗。但現在只會跟他的朋友在講台語,其他所有的人都跟他說中文,這是我覺得最大的阻力,因為他們說回來,台語才會活。

 

台語應該,是像現在的華語一樣,不分男女老幼、不分身會階級,就是大家都會說,如果環境回來了,年輕的人,他也是可以聽懂,對他來說,就是語言,一定不是標籤,現在台語就是變成是一種標籤,他是世代標籤,他是甚至是這個社會階級的標籤,在他的社會階級,不是只有說過去好像是沒讀書的人。環境要怎麼回來,就是不是只是放在文化跟教育上。

本土語言對台灣來說,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,有很多東西是不可能翻譯的,所以那個語言,很多東西是不是直譯過去,就是音譯對不對,所以語言是很重要的東西,我們不能讓他不見。

我們應該要讓台語正常化,所以我了解大家想要推台語的心,我跟大家一樣,但是我們有時候都會不小心讓他變成,讓人家覺得說台語就是要變成是專家,或是認為自己是專家,其實不需要,你就想想中文就好,我們說中文是我們需要知道中國的音節,音節是什麼結構?你怎麼知道為什麼送氣音不送氣音,做老師可能需要知道,就不需要告訴其他的人說很多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