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Instagram
除了當代學校教育及影視娛樂面向,「共學團體」也在發揮學習台語的影響力...
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需要意識到,它是一個有文字的語言,它跟我們國家語言法裡面其他的語言沒有什麼不一樣,它是一個應該被平等對待的一個語言。一個禮拜五節的英文課,不會讓英文變得跟美國人一樣強,那怎麼可以期待用一兩節的閩南語課、本土語言課,就可以塑造得跟你阿公阿嬤在講台語一樣強。

台語巢共學團

​許宸豪 執行長

現在你在網路上隨便找英文學習,英文教學或者是你在書櫃,就是書店裡面找英文教學相關的書資源都超級多,但台語可能就只有一個小櫃子,還有可能要跟客語分,這就凸顯了整個台灣的一個很特別的現象,就是明明很多人不會講台語,但台語的教學資源卻超級少,然後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管道,如果你小時候不會講台語的話,那你長大要怎麼學這件事情,而整個台灣的社會都還在堅持,台語這件事情是不用學習的,你自己講就會了,或者是你天生自然而來就會了,對但是實際上目前就是沒有這個環境,你爸爸媽媽跟你講華語,然後你的老師跟你講華語,你的同學跟你講華語,那你要怎麼學台語。

 

我們現在都覺得台語是老一輩的語言,因為你想到,台語你就會腦中想到幾個特定的東西,很多工人,比如說老一輩的人的那個形象,就會慢慢出現,他彷彿是一個,只屬於老一輩的人的語言,我覺得對於,現在台灣這個社會來說有點這樣的感覺,但我覺得不一定,就像前面一直在強調的,語言是一個工具它是一個,台語是一個語言。

台語的三個形容詞,我覺得是文化,世代跟在地

文化跟在地可能要放在一起談,就是,我想這個語言畢竟是一個我們使用了幾百年幾千年的語言,那本身存在了這幾百年這幾千年大家留下來的一些智慧,生活上的一些經驗,所以本身就會乘載的一個文化,這個地方的發展經驗、過程、歷史。對那世代的話,可能就會是我覺得對於對於台灣的祖孫關係,對於台灣的世代交融這件事情。

現在當阿公阿嬤的人普遍都沒有跟小孩子講台語,或是說他們有,就是他們有可能日常生活,應該是說他們有可能跟他們同輩的人還會講台語,但是遇到年輕人或是遇到小孩子,他們就自然切成華語,這是很普遍的。

台語路共學團

板橋召集人 李雅雯媽媽

​理事長 董力玄媽媽

現代孩子們的生活中不像我們一樣,有台語環境,我的台語環境就是我的阿公、阿嬤,因為他只會說台語,但是現在的孩子,他們的阿公、阿嬤都不會跟小孩子講台語,這是很奇怪的事情,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,所以如果我沒有去做什麼,這樣他的生活中沒機會接觸到台語,他就沒辦法像我小時候一樣,自然學會這個語言,我是因為這樣才決定要跟小孩子講台語,不然我就會變成我的家族裡面最後一個會講台語的人。

教育制度就是學校裡面是怎麼決定,我們要教孩子什麼,不只是學科,就是你怎麼教,這個教育制度做的事,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,你傳達給孩子一個價值給孩子知道,這也就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,如果要說過去的,國語政策已經把本土語言都打得重傷,重傷這個台語可能躺在加護病房,客語和原住民更慘,現在我們應該不是說停下來,我不要再打他了,現在沒有再打他,學校裡面沒有人禁止,你說台語也沒人禁止也沒人禁止你說台語,但是這樣不夠嗎?你沒有禁止,但是已經沒有人會說了,所以政府要做的應該是要積極去救,不是只是說出車禍躺在地上,血一直流一直說說好好好,我們不要再傷害他,不是這樣而已,你要把他的腳腿接回來。

 

一個語言本來就是聽說讀寫都要有,過去台灣人沒機會用他的母語受教育,所以他們只會聽說他不會寫讀,現在是連聽跟說的人都越來越少,你去學讀寫,你才能把你的語言你的想法用自己的母語紀錄下來。對孩子而言,他其實不需要學讀寫,你只要給他環境,他就自然學得會了。就像你說美國人學英語,日本人說日本話一樣很自然,台語就是自然讓孩子學會,他去學校之後,應該就要有機會用他的母語學習,要有可以學台文,這樣他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下來。那個語文課要做的事情就是你除了說以外,我也可以書寫,我也可以讀,這是學校都要有的。

在之前可能沒有共學團的時候,我有聽過不少的例子,就是家長對孩子講台語,但是這個孩子到學校之後,他就回來跟爸爸媽媽說,我不要再說了,因為他們去學校發現說這些話,別人聽不懂了,所以對小孩子來說,他很了解,他們知道這是沒用的語言,他們就不說了,過去很多人也是如此。
bottom of page